第121回:蒙骑东进排山海,飞?震天惊象群(下)-《时空飞越之异域纵横记》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随笔:新年见闻(本文发于“风雪山头”mm.,今天1月19日,刚完成了142回《爱琴海孤岛失陷,波斯原诸城克拔》草稿版,以此文附在后面给面面军团贺岁。想想也发到各站来吧,各站的正式版现在是连载到了这里。)

    今天是年初一。在乌鲁木齐的感觉,与南方大为不同。昨晚我和林岚踏雪出去吃烤肉,我们平时常去吃,倒跟过年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的生活总是充实而愉快,无异于天天过节。但过节还是有些不同的气氛,值得跟大家聊聊。

    回想二十年前,那时过年没有太多东西、太多花样,自己家做些炸面食、甜食之类,当然鱼肉也不会少,然后拜年。小时候的我挺怕拜年的,但现在想想挺怀念。听长辈回忆五六十年前,那时吃得饱就不错了,哪来的甜食、鱼肉。我们中国人的家庭大多如此,祖辈那代,过年时弄几斤好米面,做一两件新衣服,就是年货了。到了父辈,就有上述二十年前的情形。到了我们这辈,新衣、米面、鱼肉,大家都不希罕了,天天想有都有,岂不是天天过节?

    但我们不能忘记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传统。在我们这代,七十至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八十年代的孩子吃苦精神已经普遍不如七十年代了,九十年代的孩子很多已经连听都没听说过什么是“吃糠咽菜”了。糠?一种饼干吗?菜?那不蛮好的?我想我自己也算生来就在蜜罐里,但还是品尝般地体会过一些苦,这是幸事。没吃过苦,哪来坚韧不拔的精神?

    如果我们大家做了父母,或者将来做了父母,我们的下一代,可不要让他们娇纵下去了。我在深圳时看到许多学校的跑道都是塑胶的,真是忍不住叹气:“连流血的经验都希罕了的下一代,会怎么样呢?”我小时候爱运动,常流血,到了现在,一旦受什么伤,很快就愈合。写作的话常常头痛,也不当一回事,病得轻照常工作,病得重看书增长知识、玩好的游戏锻炼脑力。对于学校极端呵护孩子的行为,我是不以为然的。不知大家认为怎样?

    再说昨夜与今晨的见闻。昨天一路上听见鞭炮声,看见放烟火。小孩子玩鞭炮的颇多,令我十分怀念的感觉。果然,在南方城市,多年不见这样情形了。

    回到家,从十一点多到两点左右,响声不绝,彩色光芒阵阵。这种怀旧的气息,让我忽然间又有点“多愁善感”起来。是的!这是“中国年”的气息。在现在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泊来节日盛行的时代,我在心底希望中国节日要传承下来,不减其色。

    自古以来,中国是最鼎盛的国度,节日也是最丰富多彩的。相比西方几个圣诞节、复活节,中国的节日有着更丰富的含义。春节是一家团圆和新年之始的祝福。元宵是文化荟萃的节日。清明是缅怀祖辈、寄托思念的节日,也培养中国人不忘本的道德、同心互济的情怀,当你在祖辈墓前遇到远亲的同辈时,这份亲切感是不会平时体会不到的?什么叫“血浓于水”,我们大家这时会有真切的感慨。端午节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节日。中国是古文明中唯一未断绝的,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始终屹立,这与中国人的爱国主义观念是分不开的。可惜的是,经过近代的洗涤,尤其是百年前“全盘西化”的思想和如今阴魂不散的“崇洋媚外”,让许多中国优良传统逐渐淡化。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就是要坚守住优良的传统,复兴我们的文化。君不见,法国人、德国人、西班牙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是极其珍视的。让我们千万不要成为数典忘祖的一代,也要下一代、下下一代、下下下一代……都记得,永远记得。

    继续说节日。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重阳节,与亲友登高,既有敦促人们锻炼身体的意义,也是启发人们热爱山河、珍惜亲友之谊的美好情衷。此外,各个节气尤其夏至、秋分、冬至这些大节,都有相应的民俗进行庆祝。我就记得我们老家过冬至是相当隆重的,可惜我已经忘了具体有些什么活动。因为是写即兴随笔,就不打电话去问父母了。是的,从我们这一代开始,传统已经不可避免地遗失,但希望我们还能守住主要的。一定要守住啊。

    现在窗外有了太阳,乌鲁木齐的太阳很斜,但仍不失温暖。鞭炮声继续传来,如果我还是孩子,就会也上街去放散炮、捡鞭炮吧。如果我有孩子,也会童心未泯带着去玩吧。说实话我现在也不喜欢游乐园,只喜欢带着旧时代气息的这些老活动。

    国内大城市以及沿海的小城市,基本上都禁绝烟花炮竹了。原因无非有三,而我认为这三点理由其实都不成立。第一点是噪声与污染。其实我们在城市,天天忍受的噪声、污染多不胜数。相比单调的汽车声、机器声,鞭炮声却是充满活力的,我不认为这是多么可恶的噪声。污染更别提,光是汽车污染,就比鞭炮会造成的污染多上百万倍不止了。第二点是浪费钱财。错,这一点大错。事实上,节日的花费不叫浪费。正是有了节日的花费,人类才有了文明。看看文明的起源,是因为最早开化的部族有了信仰,尽管他们还是茹毛饮血、常常吃不饱穿不暖,节日(包括祭典)时却奢侈地将平时积攒的财物拿来奉神。会这样做的部族,就脱离了原始人群,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宗教、艺术、科学,各种各样的文化都随着这样的节日花费而开始萌芽。到了文明时代,节日消费仍不断地推动生产力提高、文化发展、经济繁荣。人活动,就是要快乐、就是要消费。况且烟花炮竹的一点消费,算得了什么呢?千万不要跟浪费混为一谈,那样的话,我们大家吃最基本的糟糠食物、穿最基本的树叶衣服,别的yu望通通节制,那么,应该就没有一点点浪费的余地,而这个世界也就要完蛋了。第三个理由也就是最重要的理由:安全。这一点我其实也认为只是片面的认识。对,放烟花炮竹会引起炸伤、乃至火灾。但是废除了我们这一个节日传统的人士,他们只看到这一点,没有想得更深。事实上,放花炮的危险,导致了少数人受害,却也让绝大多数的人学会了小心谨慎,从而在更多的方面不受害。为什么这样说?拿我亲身来讲。我小时候粗心大意得很,不信地话大家问我爸妈。但现在我非常小心谨慎,比如墙上不会有人的身体所能触到的钉子,带着尖锐的角的家具会摆在比较不容易造成伤害的地方而且加以防护。我在小时候放鞭炮呀,可遇到不少危险。比如引线烧得太快的,还没扔出手就炸了;比如在沙上插鞭炮玩“炸碉堡”,半天不响,跑过去看时才炸,弄了满头沙子,还迷了眼;有过将连珠烟花拿在手上就放,结果爆炸了被吓得够呛,兼且轻微烧伤的。这些这些,经历一次就让我更小心一次。说到这里,我想大家也会明白,人有着吸取经验教训的本能,有过危险经历,这个人会变得小心,会注意许许多多方面的事。没错,放花炮造成了直接伤害,但由此挽回的间接伤害,是不能不往深处去想的。我现在提开水很小心、烧火很小心、过马路很小心、坐车很小心……这些小心谨慎的源头,与童年时的危险经历不无关系。而童年时的危险,遇到最多的只怕就是花炮了。噪声、浪费、安全这三点,我不认为足以证明花炮真的是弊大于利,何况花炮对于维护我们的传统、保存我们的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要说一年到头给我们大家“本民族的文化”印象最深的,除了食物,我想大概就是过年时满城此起彼伏的鞭炮了吧!

    这个春节又在乌鲁木齐度过,真是不错。踏着映射着白光的雪地,吃味美价廉的烤肉,看天上飞腾的烟花,看街头奔跑逍遥的小孩,还有散步的夫妇、家人们……一种浓郁的汉文明感觉,竟在这遥远边疆地区存留,除了怀旧,心中颇欣欣然哉。维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在乌鲁木齐都能体验得到,这些也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说,乌鲁木齐是一座特别具有文化味的城市,比起总说要做文化城市的南方袄都市来,实地看看,过个新年,就明白差异原来在哪了。

    谨以此文赠我的读者,祝大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身心愉快。大家都要乐观向上,为人为己过得幸福。

    \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